hoka one one

Posts Tagged ‘ 總統

深度解構:中美貿易衝突,已屆爆發「全面貿易戰」中國「笑到最後」?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6月15日)出爾反爾、不顧一切地宣布,向中國徵收總值500億美元進口貨品的25%關稅,惹來中方報復。按照時間表,特朗普或會在6月30日進一步宣布有關限制中國科技及知識產權的措施。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已屆爆發「全面貿易戰」邊緣,問題是:美國真的必贏?或許是中國「笑到最後」!

外國傳媒報道,新興市場專家、著名基金Cartica Management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Teresa Barger撰文指出,特朗普這樣做,目的是要扭轉2001至2010年間,中國「偷走」了美國的職位及知識產權,但由於為時已晚,他需要找出其他事情作「補償」。事實上,連特朗普也明言:「對中國的貿易戰早就打輸了,因為之前的總統無能。」

目前他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由3,700億美元大降至2,000億美元左右。若要做到這點,他明顯地只有兩個途徑:1、中國多些購買美國的產品及服務;2、美國減少購買中國的產品及服務。可惜的是,無論是哪個途徑,都只會令美國經濟及人民受到傷害,在美國企業已用盡營運產能及接近沒有失業的情況下,是很難增加對中國的出口。

在進一步闡述特朗普政策的失誤前,大家必須先了解這3,700億美元貿易赤字是沒有計入「產品附加值」,即當中有不少產品是中國「代工」,然後再出口。倘若扣除「產品附加值」,美國單單對中國的實際貿赤僅是3,700億美元之中的一半左右;再者,若加上一些「看不到」的美國貿易盈餘,加上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獲取的金錢,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赤佔美國GDP收縮的比例是從2%降至0.8%。換句話說,特朗普的「中國貿赤論」拖累美國經濟有誇大之嫌。

舉例來說,蘋果公司(Apple Inc.)的iPhone是由中國組裝及出口,在中國出口所顯示的全部價值為500美元,但當中真正屬於中國的「附加值」只有15至30美元,大部分iPhone價值是歸於南韓的三星(150美元)及蘋果公司本身,因為品牌及大部分零件本身就屬於蘋果公司及三星。故此,若單看美國對華貿易赤字根本就是有「水份」,猶如52張牌當中,僅25張屬於中國。

單以iPhone例子就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的政策根本是錯!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產品關稅,美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將是最終要為此愚昧舉動「埋單」的人,因為中國僅佔所謂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一小部分。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解決對中國的貿赤問題,就應該向中國出產、佔附加值比例最高的產品「埋手」,例如紡織品,當中75%是屬於「中國製造」。

故此,單憑這點,大家就應該知道特朗普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打擊中國「偷取」美國的知識產權!這主要來自3項活動:企業間諜活動、網絡竊取、以技術換取進入中國市場。

長期以來,中國要求任何希望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首先要與一家中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外資企業的埋怨是他們為了打開中國大門,就可能會被竊取商業秘密,然後利用該知識產權建立及發展「國產行業」,從汽車、手機,到醫藥等。

根據美國政府估計,這些「竊取」行為由1990年代開始,令美國每年經濟損失介乎2,250億至6,000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充分運用了「13億人」的龐大市場優勢。

事情發展至今,美國可謂為時已晚了!目前的事實是,中國很多行業都不再需要「合資公司」,不少企業已能夠與美國企業「打對台」。舉例來說,今年4月,中國同意外國汽車企業「直接」進入中國,就證明了中國政府有信心國產汽車企業已具備國際質素,不需要特別限制外資。

至於中國,與美國打貿易戰未必輸蝕!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出口貨品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僅4,000億至5,000億美元是輸往美國(要注意,若計及「附加值」,大約只有2/3是「中國製造」)。美國固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仍有很多具有價值的海外市場可以做貿易,包括財富正在增長的東南亞及印度。與此同時,中國亦可以在南美洲及非洲開拓重要戰線,透過公私合營企業重點支持基建項目,當地很多潛在消費者已對中國品牌很熟悉,只要道路一通,貿易金額自然會來。

事實上,「中國製造2025」已為中國的發展勾畫藍本,目標是成為領先世界的科技國家,包括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電動車、綠色科技、生物科技等。該計劃的早期結果已顯現,中國是確實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導者。

其實,許多特朗普目前明確要求的事,中國已在做,只是速度稍慢,例如美國希望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和服務,中國的確正在這樣做。特朗普想徵收高額關稅,以防止中國用更便宜的技術產品淹沒美國市場,例如智能手機、電腦,以及相關配件,因這些產品是中國對美國的最大出口產品。事實上,中國也同意希望出口更多「中國自身製造」的高附加值商品,特別是創新商品,其興趣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只是不能「自給自足」。為此,中國政府正試圖解決如何在未來20多年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並擁有「自給自足」的技術。

相反,美國並沒有為未來20或30年內保持經濟活力採取任何行動,根本沒有構建創新經濟體系的意向,令特朗普今次行動似是為11月中期選舉「做勢」!他只是側重於擺政治姿態及在平衡中取得「勝利」;中國則側重於經濟現實和長期發展戰略。

最後誰能「笑到最後」?未必是美國。

傳特朗普批准對逾3900億元中國商品徵收關稅


特朗普(美聯社圖片)

外媒引述消息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批准針對價值約500億美元(約3,924億港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措施。

消息指出,徵稅商品的清單與初步清單類似,重點打擊高科技。

此前,有傳該對華關稅商品清單上的數目,將由早前公布的1,300種,減至800至900種。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手比嘴唇」索吻 網友:噁心至極!

川金會登場前 北韓撤換3高階軍官

美國總統川普預計12日在新加坡會晤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美國資深官員3日表示,北韓有3名高階軍官遭去職。

在美國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時,中國這趟火車來了

10日,中國啟動了連接中國北方地區和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一項貨運列車服務。這個大型項目對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通可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5月11日報導,這趟貨運列車將把貨物從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運往德黑蘭。


報導稱,中國首發列車裝載1150噸葵花籽前往伊朗。該列車將行駛約8000公里,經過哈薩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耗時兩周左右抵達伊朗。

新華社的報導說,相比海運,這條新鐵路線將讓運輸時間至少縮短數十天。

巴彥淖爾是中國最大的葵花籽生產地區。有關報導說,每年該地區出口大約18萬噸葵花籽,其中90%輸往中東、歐洲和美國市場。

報導稱,通向伊朗的這項列車服務啟動之際,美國正準備對伊朗實施特朗普所謂的嚴厲制裁。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定。(路透社)

由此,設立通向伊朗新的列車線路被外界視為北京作出的一種姿態,以表明即便有關制裁生效,北京仍希望維持與其的貿易關係。

《華盛頓郵報》的一項分析寫道:“雖然現在美國正敦促外國企業逐漸减少它們在伊朗的運作,中國卻似乎在做相反的事情。”

該分析說:“10日一條貨運列車線路的啟動只是北京加强同伊朗貿易關係的最新舉措。迄今為止,北京似乎沒有計畫對美國的要求作出讓步。”


▲由中國開往伊朗的列車(蓋帝影像)

2016年初,中國開啟了一條遠程列車線路,通過一條超過1萬公里的線路將貨物從中國東部運往伊朗。這可能是世界最長的鐵路線之一。

當時列車花了14天在經過哈薩克共和國和土庫曼共和國後到達伊朗。該運輸週期比從海運路線縮短了幾乎一個月。

《衛報》的一項分析說,伊朗官員已經表示,最終目的是要將該鐵路線延長到歐洲,這會將伊朗置於通往歐洲的重要路程上。

特朗普退出伊核協定媒體:恐其猜不中災難性結局

“錯誤、可怕、愚蠢、耻辱、災難……”從開始競選美國總統到就任至今,特朗普多次在公開場合攻擊這份由前任奧巴馬牽頭簽署的協定,並高調揚言要修改協定或者堅決退出。

面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公開警告,西歐英法德等多國走馬燈式的外交斡旋和勸說,以及美國國內政界人士的責備和施壓,但特朗普就是一副油鹽不進的姿態,甚至沒有耐心等到他本人向英法德三國提出的修補伊朗核協定的最後期限——5月12日,提前三天單方面宣佈退出了實施才兩年多的伊核協定。

表面來看,此番退出伊核協定是特朗普一貫特立獨行、始終堅持“美國優先”執政理念的必然結果,但實際上其背後的動因遠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的中東盟友以色列和國內共和黨的强硬勢力一直認為,奧巴馬政府時期簽署的伊核協定不但沒有從根本上遏制伊朗發展核導能力,反而在經濟和道義兩方面間接承認伊朗政府的“臨界核能力”。要知道,在美國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猶太裔財團歷年來都是共和黨的重要票倉,囙此,共和黨出身的特朗普不停地念叨著要退出伊核協定,就不止是“要將反奧巴馬政策進行到底”這一個原因了。

近來,美國國會通過了對有著濃厚“鷹派”色彩的國務卿蓬佩奧和白宮安全顧問博爾頓的正式任命,再加上對特朗普政府連任前景起著關鍵影響的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特朗普退出伊核協定既有了更堅實的團隊支持,也有了更有利的時機。

此外,退出伊核協定對特朗普來說也是低成本的選擇。與歐洲和伊朗在油氣資源及貿易上有著重重利益交集不同,美國與伊朗的貿易額接近於零,而其自身充足的油氣資源、戰畧儲備以及同石油大國沙特的牢靠關係,讓特朗普有足够自信對英法德的竭力挽留和動盪的石油市場不屑一顧。

另一邊,在朝核問題上嘗到了進行政治高壓和經濟制裁甜頭的特朗普也寄希望於將這種模式複製到伊核問題上。在他看來,奧巴馬政府時期多方簽訂的伊核協定不但沒能徹底解決伊核問題,反而讓國際社會客觀上承認了伊朗的擁核事實,完全是一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

現時伊朗國內政局不穩,抗議頻發,急需發展經濟轉移反對派注意力,這更讓特朗普看到了抬高要價的機會。就在幾個月前,美國與英法德三國成立專門製定伊核協定附加條款的工作小組,而特朗普提出了要麼彌補缺陷,要麼推倒重來,要麼單方退出的苛刻條件。

特朗普正式宣佈退出伊核協定後,同時重啓了對伊經濟制裁。即便聯合國不承認,歐洲不支持,美國也會採取單邊行動。特朗普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限制伊朗,也是再次打出“長臂管轄”牌,遏制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

近年來,俄羅斯在中東亂局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5年9月,俄羅斯、伊朗、敘利亞、伊拉克達成交換和分享反恐情報資訊的協定,這一舉動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中東政治“四國集團”的雛形。眼看俄羅斯和伊朗越走越近,合圍以色列態勢愈加明顯,美國人開始坐不住了。前不久,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就敘利亞問題拋出新一輪制裁俄羅斯的觀點,這與當前特朗普退出伊核協定、限制俄伊同盟的做法一脈相承。

然而,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開始在中東實施戰畧收縮,特朗普上臺至今也無任何實質性投入。但隨著IS(“伊斯蘭國”)勢力在中東地區接近覆滅,美國的注意力從攛掇俄伊打擊恐怖主義轉向聯合沙特、以色列共同主導中東事務。

顯然,伊核協定保護傘下的一個日益强大、野心勃勃且與美國立場截然相反的伊朗絕對不符合美國的戰畧利益,儘管特朗普政府不想再次深陷中東泥潭,但也絕對不允許俄羅斯和伊朗聯手在中東事務中扮演管理者與協調人的角色。

特朗普當下在中東保護盟國以色列、限制伊朗和俄羅斯的做法太過於追逐私利,無助於和平解决伊核問題,對本已混亂的中東局勢更是火上澆油。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就美國揚言退出伊核協定時所稱,“潘朵拉魔盒”一旦打開,帶給伊朗和中東地區的可能是更深的分歧,更激烈的爭吵,甚至是衝突和戰爭,唯獨沒有和平。特朗普能猜中開頭,但此舉所可能引發的中東地區更加激烈動盪的災難性結局,他就未必能猜中了。當然,這可能也不是特朗普所真正在乎的。

國民黨「三中案」四大疑點 馬英九被控洩密案

▲▼ 北檢偵辦三中案,馬英九庭訊後受訪。(圖/記者林世文攝)

北檢偵辦三中案,馬英九庭訊後受訪。(圖/記者林世文攝)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前總統馬英九卸任後官司纏身,除高院即將於5月15日宣判的洩密案外,還包括國民黨三中案、大巨蛋案、富邦併北銀案,其中又以三中案最受矚目,若檢方認定他賤賣三中,不僅損及國民黨權益,更侵害廣大投資人的利益,涉嫌違反刑度從7年以上起跳的「證券交易法」特別背信重罪。

2006年民進黨大老游錫堃等人告發「三中」遭國民黨將資產淨值高達152億餘元的三中(中影、中廣、中視),以40億元將股權賣給榮麗公司,再與榮麗公司聯手處分三中資產,由榮麗公司依實際處分資產所得,結算價金給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出脫黨產,隱匿犯罪所得,涉嫌背信、侵占、洗錢等罪。但當時特偵組調查後,認為查無不法,全案簽結。

但北檢重啟調查,在中廣交易案中,發現中廣要出售時,除了趙少康之外,也有其他買家有興趣,甚至開出比趙少康還優的條件。但2006年間,中廣卻被以57億元出售給趙少康及其旗下公司,買賣過程也遭指控涉嫌損害中廣股東的權益。

▲▼ 北檢偵辦三中案,馬英九庭訊後受訪。(圖/記者張曼蘋攝)

而在國民黨出脫中廣股權時,考量中廣有多筆土地涉訟、處理不易,時任黨主席的馬英九便裁示,將廣播與資產分開處理。也就是說,整體決策過程幾乎都由馬英九拍版定案。

去年12月間,有媒體報導,馬在三中交易的內部會議,決定「讓利」4.8億元給余建新,被錄下「那就回饋給他」的對話;同月13日,馬英九突赴台北地檢署,對主任檢察官王鑫建、檢察長邢泰釗洩密,他強調「實在是忍無可忍」,這些所謂的「獨家消息」都是片段的、不真實的。

今年4月,北檢3天內兩度傳喚馬英九,並連續傳喚前中投公司董事長張哲琛。檢方表示,自上次傳喚馬英九後,已陸續蒐集多項新證據,為保障馬的訴訟防禦權,才與馬辦聯繫,請馬前來說明,以釐清案情事實。從檢方的動作來看,本案近日內將偵查終結,馬英九恐怕難逃再度遭到起訴的命運。

北檢偵辦馬英九三中案四大疑點如下:

為什麼三中交易從80億變成40億?

2003年底,立法院修正廣電三法,規定黨政軍必須退出媒體,2000年前副總統連戰擔任國民黨主席期間,花旗集團旗下亞太梧桐創投公司有意以新台幣80億買下華夏投資公司所持有的三中股權。

到了2005年馬英九任黨主席期間,卻僅用新台幣40億賣給中時余家(下圖為余建新,資料照),北檢質疑,為何在連、馬任職時期,三中的行情從80億「打對折」剩40億?懷疑內情不單純。

▲▼北檢偵辦三中案,中國時報前老闆余建新也遭傳喚。(圖/記者張曼蘋攝)

汪海清的錄音帶錄下什麼關鍵內容?

錄音內容為2006年3月至12月間,前中投總經理汪海清代表中投與買家議約喊價時所錄,這段時間與中時集團余家旗下榮麗公司反悔三中全買,委託國民黨代尋中廣、中影買家的時間重疊。

據了解,馬英九今年4月應訊時,中投前董座張哲琛及汪海清同步被隔離偵訊,檢方當庭播出錄音內容並突破2人心防,聽到回饋余建新那段話時,坦承是馬英九的聲音,並稱黨產交易必須得到黨主席馬英九的同意,緊咬馬是三中案的最終決策者。

北檢為何要搜索律師事務所?

今年4月間,外傳北檢搜索國民黨委託的律師事務所,但北檢澄清只是「調閱資料」。據了解,除三中案外,包括國發院換地交易、國民黨舊中央黨部交易等案也是檢方調查重點,北檢去年4月即赴黨部調閱資料,為釐清黨產交易契約等疑點,再派檢察事務官赴律師事務所調閱資料。

馬英九接受北檢偵訊時,為何要行使緘默權?

今年4月25日,北檢再度傳喚馬英九,馬全程行使緘默權,北檢還特別召開記者會表示「深感遺憾」,並認為馬對本案「負有義務做出合理說明」,批評行使緘默權是「對國人做出不良示範」。

4月27日,北檢又傳馬,馬同樣行使緘默權,庭訊後他召開簡短記者會回擊,「台北地檢署不會不知道,刑事訴訟法第95條規定,『被告得保持緘默』;檢察官在法庭內也有告訴我,我可以保持緘默。」他還說,「台北地檢署事後卻在法庭外,急著以召開記者會、發布新聞稿的方式,誤導國人以為,被告對於檢察官的訊問,負有合理說明的義務,更誣指我行使緘默權,是不良的示範。」

他強調,北檢無視法律的規定混淆視聽,毫不避諱地再一次企圖引導與論,繼續做不實的攻擊,除了令人錯愕,更令人遺憾。

美國報復性反擊!中國商務部20點將再次召開發佈會

中國商務部將於北京时間週五(4月6日)晚上8點就中美貿易問題召開新聞發佈會。

當天上午,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白宮聲明表示,他正命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考慮對1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4月6日中午12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回應稱:“在中美經貿問題上,中方立場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

上述發言人強調:“對美方聲明我們將聽其言觀其行。如果美方不顧中方和國際社會反對,堅持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中方將奉陪到底,必定予以堅決回擊,必定採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堅決捍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萬事有商量】美官員據報願與中國協商貿易問題


 

路透引述美國高級官員表示,美國願意與中國就貿易問題進行協商,但必須是嚴肅認真。

該官員表示,尚未確定正式的協商日程。

該官員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任何貿易談判中堅持讓中國拿出「可核查、可執行和可衡量」的行動。

特朗普疑與AV女星有染 梅拉妮婭取消隨夫訪瑞士

美國總統特朗普被指曾與成人片女星有染,更在大選前向她支付了13萬美元作保密協議。而原定會隨夫到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梅拉尼婭,則突然取消行程;其發言人周二亦證實事件。

外媒在上周二爆料指特朗普在前年大選前,曾透過律師向成人片女星丹尼爾斯(Stormy Daniels)支付「掩口費」,以阻止她公開與特朗普的性關係。而梅拉妮亞事後一直沒有發表任何回應,直至周二其發言人格里沙姆(Stephanie Grisham)表示,梅拉妮婭不會跟隨特朗普訪問瑞士。

格里沙姆上周曾表示,梅拉妮亞會隨夫出席WEF,以示支持。外界相信,梅拉尼婭改變出行計劃,或與特朗普的緋聞報導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