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 one one

Archive for the ‘ 國際 ’ Category

美國總統喬·拜登:宣布向烏克蘭提供 3.75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美國總統喬·拜登週日在七國集團會議期間與烏克蘭總統沃洛基米爾·澤倫斯基在日本廣島市會晤時宣布向烏克蘭提供 3.75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拜登沒有具體說明援助金額,但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告訴 EFE,一攬子援助價值 3.75 億美元(3.46 億歐元),包括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如大砲、彈藥、裝甲車和高機動火砲火箭(HIMARS)。

“Estamos Unidos 繼續幫助烏克蘭進行防禦、應對和恢復。 我們也在幫助他們尋求公正的和平。 有一個方面是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不容談判的,”這位美國領導人說。

澤倫斯基隨後感謝他提供新的軍事援助,並感謝他“肩並肩”面對俄羅斯從 2022 年 2 月開始對烏克蘭的入侵。兩位領導人在烏品島豪華的大王子酒店會面,烏品島是烏克蘭的總部。經過三天的會議後,將於本週日結束的 G7 峰會。

根據五角大樓的數據,自戰爭開始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 369 億美元(340 億歐元)的軍事援助。

美歐醞釀在經貿等領域「針對中國聯合行動」

西方國家持續炒作所謂中國「經濟脅迫」話題。繼七國集團(G7)之後,美國與歐盟也計劃在本月底的一場會議上就部分對華「關切」老調重彈,承諾將在經濟、貿易等多個領域針對中國採取「聯合行動」。不過,中方針對相關缺乏根據的說法早已逐一予以駁斥。

據彭博社12日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韋斯塔格等高級官員,將於5月30日至31日在瑞典呂勒奧出席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第四次部長級會議。

根據彭博社看到的聲明草案,美國和歐盟會後擬承諾「繼續在出口管制領域進行協調和投資審查合作,並應對非市場政策和做法以及經濟脅迫等問題帶來的挑戰」。報道稱,對於某些國家為了自身「戰略政治或政策目標」而使用經濟脅迫「誘導或影響」外國政府決策或行動,美歐表達了「擔憂」。

路透社報道截圖

路透社13日也援引一份聲明草案報道稱,美國與歐盟在會後計劃承諾解決所謂「非市場行為和經濟脅迫」問題,並計劃定期舉行會談,討論如何阻止域內企業利用與對外投資相關的知識支持其戰略競爭對手的技術。路透社炒作稱,這是在暗指中國。

據悉,聲明草案還包括一項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的雙邊承諾,即協調對包括具有軍事用途的物品和半導體在內的「敏感物品」進行出口管制。彭博社稱,美國和歐盟還計劃與第三國合作,阻止向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繞過制裁輸送「敏感」貨物,並確保制裁的「一致實施」。

這份草擬的聲明聲稱,雙方「將繼續相互並與其他國家合作,加強有效和負責任的出口管制,以應對濫用和非法轉移對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關重要的技術所帶來的挑戰」。路透社特意在報道中提及,其看到的草案內容中兩次提及中國,且該數字在會議前可能還有進一步更改。

除此以外,路透社稱該聲明草案還在多個方面針對中國。有關醫療器械行業,草案宣稱跨大西洋夥伴正 「探索可能的行動」,以應對所謂「非市場」政策和做法所帶來的「威脅」;有關俄烏衝突局勢,草案又炒作所謂「操縱信息」「放大涉俄烏虛假信息敘事」的行為。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對華出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應詢指出,美方打壓遏制的不僅是中國,而是要剝奪廣大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和正常發展的權利,將這些國家永遠壓制在產業鏈低端。這種自私自利的科技霸淩行徑不公平、不合規,破壞全球產供鏈穩定,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最終也將反噬自身。

不僅是美國和歐盟,即將在下周召開領導人峰會的G7最近幾日也頻頻「放出風聲」,揚言要就「經濟脅迫」向中國發出信號,還將「罕見」制定相關附件。對於類似的傳言,汪文斌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敦促G7不要做經濟脅迫的同謀和幫兇,「如果G7峰會把應對經濟脅迫列入議程,建議先討論美國的作為」。

「說到經濟脅迫,第一個應當受到聲討的恐怕非美國莫屬。」汪文斌指出,美國一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別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和不公平做法,其行為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中國自身就是美國經濟脅迫的受害者,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其他國家搞經濟脅迫。中方也敦促七國集團順應開放包容的時代大勢,停止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不要做經濟脅迫的同謀和幫兇。

美在黎巴嫩建巨型使館被質疑 專家:華府霸權是中東動亂根源

半島電視台報道,在中東小國黎巴嫩,美國正在建造一個佔地面積超過21個標準足球場,幾乎是白宮所在土地2.5倍大的巨型大使館,整個項目預計將耗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Twitter上晒出新領館照片後,引發一眾網友抵制。有黎巴嫩網友懷疑,美國恐怕想利用大使館實現其他目的,另有人直接質疑道:這是使館還是軍事基地。

在人口只有600萬且8成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正在面臨金融危機的黎巴嫩,美國正在當地建造一個佔地面積達17.4萬平方米的大使館。新建的大使館建築群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郊區,距離市中心約12.87公里,面積超過21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幾乎是白宮所在土地面積的2.5倍。使館建築群計劃於2015年公布,預計將耗資10億美元。

黎巴嫩經濟危機嚴峻

CNN報道稱,興建中的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規模之龐大令人側目,整個建築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大使館發布的計算機生成圖顯示,整個大使館館區是一個超現代的建築群,擁有帶有高玻璃窗的多層建築、休閒區和一個被綠樹環繞的游泳池,在這裏可以欣賞貝魯特的景色。該大使館由美國海外建築運營局(OBO)監督建造,根據該建築項目的網站,大院內包括辦公樓、員工住房、社區設施和相關支持設施。

大使館的富麗堂皇引發爭議。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從新冠疫情到2020年的貝魯特大爆炸,黎巴嫩遭受一系列襲擊,經濟危機持續不斷。今年3月,黎巴嫩的通貨膨脹率飆升到驚人的264%。黎巴嫩人無力負擔基本商品,包括食品、藥品和電力。今年3月,黎巴嫩貨幣兌美元匯率跌至歷史新低,貝魯特民眾衝上街頭抗議,警察發射催淚彈回應。

許多黎巴嫩人在推特(Twitter)上質問,為什麼美國需要在當地設立巨型大使館。很少有美國遊客前往該國,且美國務院將黎巴嫩的旅遊警告級別列為第三高。活動人士桑迪在Twitter上寫道:「美國搬到黎巴嫩了嗎?」網媒《中東之眼》援引網友的評論報道稱:「這裏能容納數百名間諜和滲透者嗎?還是說這也能做武器工廠?」有網友在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推文下方留言稱,美國「想讓黎巴嫩人吃混凝土」。

「美國又搞顏色革命?」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提到,美國在中東有大興土木建使領館的習慣。美國駐伊拉克巴格達大使館是規模最龐大的駐外使館,佔地約44萬平方米,接近梵蒂岡的大小;新建於伊拉克埃爾比勒的領事館佔地約20.23萬平方米;在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前,美國在喀布爾的大使館面積達到約14.57萬平方米。

《耶路撒冷郵報》指出,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計劃始於十年前,但今時不同往日,美軍撤軍變成常態,美政府又忙於應對中俄兩國,美國應該考慮一下造這麼大的使館的現實情況,「有人會問這座新建大使館是否有足夠的直升機停機坪,以便美國撤離外交官,就像他們之前撤離駐喀布爾、伊拉克、蘇丹外交官那樣。」還有評論員質疑,美國是不是想在黎巴嫩掀起下一次顏色革命?

卡塔爾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迪巴特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長期以來,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肆意干涉他國內政,是造成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的根源之一。迪巴特說:「近些年來,我們注意到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開始減弱,其原因在於美國的中東政策,在於美國應對中東問題的方式和對待地區國家的態度。很多中東國家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不滿,因為其與公平正義相去甚遠。」

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曾多次成為武裝組織的襲擊目標。1983年和1984年,美國駐貝魯特大使館兩次遭遇爆炸,造成逾百人死傷。

美駐黎巴嫩使館耗資78億

•美國在黎巴嫩新建的大使館建築群位於首都貝魯特郊區,距離市中心約12.87公里,佔地面積達17.4萬平方米,超過21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幾乎是白宮所在土地面積的2.5倍。使館建築群計劃於2015年公布,預計將耗資10億美元。

•美國規模最大的大使館為駐伊拉克大使館,使館位於巴格達,佔地約44萬平方米,幾乎接近梵蒂岡的大小,耗費了7.5億美元建造。

關於搜查博爾索納羅房屋的 PF 行動已知的情況

聯邦警察本週三(3 月 5 日)在 Jair Bolsonaro 的家中進行了搜查,並逮捕了前總統的前助手 Mauro Cid Barbosa 上校。

Operation Venire 由聯邦最高法院部長 Alexandre de Moraes 在調查“數字民兵”的調查範圍內授權。

PF 調查在衛生部系統中插入有關 covid-19 疫苗接種的虛假數據,以簽發可以前往美國旅行的證書。
預計博爾索納羅將於本週三晚些時候(3 月 5 日)就此案作證。

同時被捕的還有 Duque de Caxias (RJ) 政府的市政秘書 João Carlos de Sousa Brecha、軍警 Max Guilherme Machado de Moura 和陸軍士兵 Sérgio Rocha Cordeiro,這兩名前顧問和現任 Bolsonaro 保安人員。 .

據環球電視台報導,博爾索納羅、他 12 歲的女兒、前副官毛羅·西德·巴爾博薩、他的妻子和女兒的疫苗接種證書是偽造的。

據 PF 稱,在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間發生了對疫苗接種數據的篡改。目的是規避巴西和美國政府實施的健康限制。

這些數據將被輸入國家免疫計劃信息系統(SI-PNI)和衛生部的國家衛生數據網絡(RNDS)。 根據調查,PF 沒有透露誰會插入此內容。

據調查人員稱,該組織的目的是“使身份元素與其意識形態準則保持一致”和“維持旨在攻擊 covid-19 疫苗接種的言論”。

PF 在一份說明中說:“發生在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之間的錯誤插入導致與法律相關事實的真相發生改變,即受益人針對 Covid-19 的免疫狀況”。

“有了這個,這些人就能夠簽發各自的疫苗接種證書,並使用它們來規避公共當局(巴西和美國)目前為防止傳染病傳播而實施的健康限制,在這種情況下,covid- 19 大流行病。19。”

調查的罪行
被查處的可能構成犯罪的行為有: 違反預防保健措施; 犯罪團伙; 在信息系統中插入虛假數據; 和未成年人的腐敗。

根據 PF 的說法,該行動的名稱源自“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原則,意思是“反對自己的行為”或“任何人都不能反對自己的行為”。

它是民法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禁止一個人的矛盾行為。

在執政期間,博爾索納羅將他的疫苗接種卡保密,理由是這是個人信息。 他曾多次表示自己沒有接種 covid-19 疫苗。

盧拉總統上任後下令對博爾索納羅在任四年期間實施的保密措施進行審查。

但是,在 2 月,聯邦主計長報告說,該機構在前總統任期的最後幾天開始了一項機密的初步調查,以調查博爾索納羅“篡改疫苗接種卡”。

“考慮到調查是保密的並且尚未完成,CGU 將此事提交給其法律顧問進行評估,以就披露與該主題相關的保密決定的可行性發表意見,因為糾正調查是正在進行”,當時通知 CGU,證明沒有推翻疫苗接種卡上的保密性。

報告稱俄羅斯海軍艦艇靠近管道爆炸現場

根據一部調查紀錄片,能夠進行水下作業的俄羅斯船隻出現在後來北溪管道發生爆炸的地方附近。

據報導,這些船隻是使用截獲的俄羅斯海軍通信定位的。

去年 9 月發生的水下爆炸導致兩條北溪管道(用於從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癱瘓。

爆炸的原因尚不清楚。

爆炸現場附近的國家仍在進行正式調查。 到目前為止,他們只說他們認為爆炸是蓄意破壞的結果,而不是任何類型的事故。

但是,四家北歐公共廣播公司和隨附的英語播客 Cold Front 報導了北溪爆炸前俄羅斯船隻在北溪爆炸前移動的可疑細節,這表明俄羅斯可能參與其中。

丹麥國防司令部證實了另一份報告,稱在爆炸前幾天,一艘名為 Nymfen 的丹麥巡邏艇在該地區拍攝了 26 艘俄羅斯潛艇救援船的照片。 信息網站稱,SS-750 於 2022 年 9 月 22 日從加里寧格勒啟航並靠近博恩霍爾姆島。

丹麥 DR、挪威 NRK、瑞典 SVT 和芬蘭 Yle 的調查側重於去年 6 月至 9 月期間船隻的移動和行動,他們稱這是非常不尋常的。

據信,這些船隻包括俄羅斯海軍研究船 Sibiryakov、拖船 SB-123 和俄羅斯海軍艦隊的第三艘船,媒體機構無法通過名稱識別這些船。

這些是所謂的“幽靈船”,它們的發射器已關閉。 然而,廣播公司表示,他們能夠使用截獲的船隻發送到俄羅斯海軍基地的無線電通信來追踪他們的行動。
第一艘船從加里寧格勒的俄羅斯海軍基地出發,然後於 6 月 7 日抵達管道附近。

一則無線電消息將其置於 Nord Stream 2 的正上方,然後進一步向北移動,靠近 Nord Stream 1 管道,在該管道在地表以下約 80 米(260 英尺)處運行的區域停留數小時,稍後會發生一些洩漏。

Sibiryakov 號於 6 月 14 日抵達,前往與第一艘船相同的位置,靠近 Nord Stream,並一直停留到第二天。

一名前英國海軍情報官員跟踪了這些動向,他在 2018 年退休前一直致力於攔截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這位匿名官員說,他使用開源信息和無線電通信來開展研究。

他說,6 月份的無線電通信模式表明它們在某些時候處於“運行階段”。

拖船 SB-123 於 9 月 21 日晚駛往該地區。 廣播公司表示,他們截獲的通信表明,從當晚深夜到 9 月 22 日 14:00 左右,它一直在管道和爆炸區域附近運行。

關於 SS-750 潛艇救援船的信息報導中也提到了這艘拖船,該報導是繼德國 3 月份的一份報告稱俄羅斯涉嫌介入該地區之後發布的。
據說廣播公司檢查的衛星圖像支持關於不尋常路線的說法,德國的其他報導稱它於 9 月 21 日至 22 日在該地區。

Sibiryakov 被認為能夠進行水下監視和測繪以及發射小型水下航行器。 據廣播公司採訪的專家介紹,它可用於支持和救援潛艇,並具有在海底開展行動的能力。

北歐廣播公司沒有說有確鑿證據證明這些船隻在做什麼,也沒有說俄羅斯是爆炸的幕後黑手。 但這部紀錄片對這項活動的不尋常性質提出了質疑。

上個月,該系列節目透露,俄羅斯船隻似乎正在繪製北海(包括英國海岸)的風電場。

俄羅斯一直否認與爆炸有關。

緊接著,西方一些人將矛頭指向俄羅斯,而莫斯科則指責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

最近,有報導稱情報指向親烏克蘭的特工,儘管不是烏克蘭政府本身。

貝爾格萊德槍擊案:塞爾維亞學校襲擊事件後警方展開大規模行動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一所學校發生槍擊事件後,至少有八名學生和一名保安死亡。

內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說,另有六名學生和一名教師在襲擊中受傷,已被送往醫院。

警方在貝爾格萊德中部的 Vladislav Ribnikar 學校逮捕了一名與週三早上的襲擊有關的 14 歲學生。

官員說,嫌疑人據稱使用了他父親的槍。

正在調查事件背後的動機。

當地時間 08 點 40 分(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06 點 40 分)過後不久,戴著頭盔和身穿防彈背心的警員封鎖了位於 Vracar 中心街區的學校周圍區域。

內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說:“警方立即派出所有可用的巡邏隊前往現場,並逮捕了一名疑似未成年人——一名七年級學生,他涉嫌用他父親的槍朝學生和學校安全方向開了幾槍。”

“所有警察部隊仍在現場加緊工作,以查明導致這場悲劇的所有事實和情況,”它在後來的一條消息中補充道。

週三早上槍擊事件發生後,學校周圍的街道上可以聽到父母哭泣的聲音。 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否還活著,並告訴 BBC,他們對警方沒有給他們更多信息感到憤怒。

“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些人懇求當地的官員。

其他人打電話給他們知道的貝爾格萊德的每一家醫院和醫生,看看他們的孩子是否在那裡接受治療。

“她留著長頭髮,穿著黑色牛仔褲”,有人聽到一位母親在電話裡重複道。

警方已要求尚未收到孩子消息的父母前往附近的警察局了解更多信息。

兩名 13 歲的男孩和一名女孩被槍殺,已被轉移到 Tirsova 的一家當地醫院。

診所主任 Sinisa Ducic 博士告訴國家廣播公司 RTS,男孩們情況穩定,並告訴記者他們的下肢受了槍傷。

“他們正在接受監測和治療,”他補充說。

但他說,這名女孩頭部嚴重受傷,正在接受手術。

學校一名學生的父親米蘭·米洛舍維奇 (Milan Milosevic) 說,他的女兒在槍響的班級裡,並設法逃脫了。

“[那個男孩]先是向老師開槍,然後他開始隨意開槍,”米洛舍維奇告訴 N1 廣播公司。

“我看到保安躺在桌子底下。我看到兩個女孩的襯衫上有血跡。他們說他(槍手)很安靜,是個好學生。他最近加入了他們的班級。”

“我看到孩子們從學校跑出來,尖叫著。家長們來了,他們很恐慌。後來我聽到三聲槍響,”一名學生告訴塞爾維亞國家廣播公司 RTS。

學校所在的中央 Vracar 區市長 Milan Nedeljkovic 說,醫生們正在努力挽救這位老師的生命。

在擁有非常嚴格的槍支法律的塞爾維亞,大規模槍擊事件相對罕見,但該國的槍支擁有率在歐洲名列前茅。

在 1990 年代的戰爭和動蕩之後,西巴爾乾地區充斥著數十萬件非法武器。 據估計,2019 年塞爾維亞每 100 人擁有 39.1 支槍支,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黑山。

2013 年,Ljubisa Bogdanovic 在中部村莊 Velika Ivanca 造成 14 人死亡,Nikola Radosavljevic 於 2007 年 7 月在東部村莊 Jabukovac 造成 9 人死亡、5 人受傷,這是自那時以來最致命的一次槍擊事件。

克里姆林宮指責烏克蘭試圖暗殺普京

俄羅斯表示,它昨晚擊落了兩架瞄準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無人機,並指責烏克蘭企圖殺死弗拉基米爾·普京總統。

克里姆林宮表示,這些無人機是被使用電子雷達資產的特殊服務禁用的。

普京先生當時不在克里姆林宮,他的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告訴國家通訊社,並補充說建築物沒有受到實質性破壞。

烏克蘭表示不予置評。

俄羅斯社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鏡頭顯示,週三凌晨,莫斯科市中心上空冒出濃煙。

克里姆林宮在一份聲明中說:“昨晚,基輔政權試圖用無人機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克里姆林宮官邸進行襲擊。”

它說,它認為這是“有計劃的恐怖行為和對總統的暗殺企圖”,俄羅斯“保留在認為必要的任何時間和任何時間採取報復措施的權利”。

聲明說,普京沒有受傷,他的行程將照常進行。 它說,無人機的碎片落在克里姆林宮遺址上,但沒有人受傷。

克里姆林宮還指出,這起事件發生在俄羅斯 5 月 9 日勝利日閱兵式之前不久,預計外國政要將參加閱兵式。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告訴 BBC,目前不予置評。

美對俄-戰畧威懾延伸到北歐

俄烏衝突看似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實則是俄羅斯與美國的戰畧博弈。 隨著衝突持續,歐洲國家被迫選邊站,連北歐一些小國也無法獨善其身。 在4月初芬蘭正式加入北約後,冰島政府日前對外聲稱將允許美國核潜艇在冰島海岸附近停靠,進行補給和人員輪換。

冰島雖是北歐最小的一個國家,人口不到40萬,但其戰畧地位十分重要。 冰島地處北大西洋與北極地區交匯處,東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俄羅斯,冷戰時期成為美蘇爭霸的北歐前哨,1951年至2006年美國海軍常駐冰島。 如今,在俄烏衝突硝烟未燼的情况下,冰島政府首次允許美國核潜艇停靠近海,究竟出於什麼考慮?

在筆者看來,冰島政府這樣做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冰島並非中立國,它是北約創始成員國之一,冷戰時期為求自保,曾讓美國長期駐軍。 與北約和美國緊密合作是冰島外交與安全政策的一個覈心考慮,既然瑞典和芬蘭這樣的北歐中立國家都迫切要求加入北約,冰島如今向美國靠攏並不令人意外。 二是冰島同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患有“恐俄症”,俄烏衝突給烏克蘭造成的巨大損失令冰島各黨派深感憂慮,擴大與美國在北大西洋地區的防務合作,重啓美國核潜艇補給項目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顆“定心丸”。 當然,為了不進一步刺激俄羅斯,冰島政府要求美核潜艇短暫停靠冰島海岸時不得攜帶覈武器。

在美俄鬥法加劇的背景下,重啓冰島核潜艇補給項目對美國又意味著什麼? 客觀說,美國是西方國家中玩弄戰畧的老手,冷戰時期通過遏制戰畧最終把蘇聯拖垮。 後冷戰時期美國出臺的“聯歐打俄”戰畧也讓俄羅斯吃了不小的苦頭,在持續拱火俄烏衝突同時,重啓冰島核潜艇補給項目對美國來說,是其打壓遏制俄羅斯的一個重要戰畧抓手。

從具體博弈考量,首先,俄羅斯在俄烏戰事陷入胶著的時候,已經就加大核威懾戰術的力度,强硬發出警告。 這對歐洲國家和群眾來說,無疑是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各國政府也會思量再三。 美國這時候將核潜艇派往俄羅斯附近,是為讓歐洲盟友堅定跟隨自己的决心。 啟動在冰島的核潜艇補給和阿兵哥輪換項目,美國核潜艇的停留會讓北歐國家心裡踏實得多。

其次,美國在戰術層面把先進的“俄亥俄”級核潜艇部署到北歐海域,也能對俄羅斯構成直接核打擊威懾。 這次冰島允許美國核潜艇停靠近海,雖然不允許攜帶覈武器,但經過補給後的核潜艇離岸後重新裝備覈武器是輕而易舉的事。 有了冰島的補給基地,美國核潜艇今後在北歐海域潜伏,對俄羅斯同樣構成安全隱患。 此外,今年3月美國在冰島部署了一架“水星號”末日飛機,實際上便是美國“俄亥俄”級核潜艇的移動指揮所,該機停在哪裡就意味著核潜艇也遊弋到哪裡。

最後,北歐五國均是北極理事會成員國,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冰島允許美國核潜艇停靠,意味著北極理事會八個成員國中,俄羅斯被孤立了,面臨美國、加拿大和北歐國家的聯手打壓。 鑒於北極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便捷的交通航道和重要的戰畧地位,通過北極理事會來打壓俄羅斯、積極插手北極事務,無疑也是美國的一個戰畧考量。 近年來,美國主導北約國家在靠近北極地區的北歐及波羅的海海域頻繁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不斷給俄羅斯造成持續的戰畧壓力,這些行為絕非偶然,而是美國蓄意所為。

綜合觀之,美國重啓在冰島的核潜艇補給可謂“一石三鳥”,既為美國核潜艇遊弋北歐找到一個避風港,又為美國對俄戰畧核威懾新增籌碼,還讓歐洲盟友特別是北歐國家“安心”坐上美國反俄的戰船,進而成為美俄鬥法的戰畧棋子。 從這些視角來看,俄羅斯未來雖然也有應對之道,但其在北大西洋尤其是北歐和北極地區面臨的戰畧壓力會越來越大。

美媒放風:美財長將就中美經濟關係發表演講

據彭博社18日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將在本周就中美經濟關係發表其上任以來涉及面最廣的演講,包括尋求公平競爭前提下“健康、互利”的經濟關係,以及與中國政府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債務困擾等。

據彭博社18日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將在本周就中美經濟關係發表其上任以來涉及面最廣的演講,包括尋求公平競爭前提下“健康、互利”的經濟關係,以及與中國政府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債務困擾等。

報導稱,耶倫本週四(20日)將在位於華府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 報導聲稱,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即使雙邊貿易創下新高,中美兩國也越來越多地將對方視為其最大的戰畧和經濟威脅。 在美國財政部18日發表的演講預覽聲明中,耶倫聲稱,在與中國的雙邊關係中,美國對自身經濟的實力和持久力充滿信心。

報導稱,根據聲明,耶倫將在演講中概述拜登政府的主要目標,包括捍衛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和保護人權、尋求公平競爭前提下“健康、互利”的經濟關係、交換更多有關全球總體經濟狀況的信息,以及與中國政府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債務困擾等。

報導提到,拜登政府的目標是减少美國在關鍵商品和資料上對中國的依賴,並推動其盟友也這樣做。 彭博社稱,此舉不僅激怒了北京,也激怒了其盟友,這些國家認為華府的做法太過分。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最近在訪問中國時表示,他反對與中國“脫鉤”。

報導還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還警告稱,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推動地緣政治分裂,並可能損害全球經濟。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格對此回應稱,美國不尋求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或限制中國的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5日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的摘錄中表示,中美關係緊張可能會使全球經濟損失約2%,且中美“脫鉤”意味著世界會更貧窮,沒有真正贏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關係走到現時這樣的狀況,責任更多是在美方。 “中國一貫主張對外開放,而美國近十年來實行的一些政策不斷鼓吹逆全球化和對華‘脫鉤’,把經貿關係意識形態化、政治化,這是中美關係緊張的主觀原因”。

就中美關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4月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始終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發展中美關係。 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美方基於錯誤的對華認知製定和執行錯誤的對華政策。 美方應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損害中國利益,停止一邊聲稱要為中美關係加裝“護欄”,一邊破壞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毒丸條款”! 美國借“晶片補貼陷阱”敲骨吸髓

台積電正在與美國就晶片補貼規則展開溝通,並對補貼條款表示擔憂——在美國晶片補貼申請開始10天后,台積電4月10日做出這一表態。 根據美國的《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華府將向晶片企業提供500多億美元的行業補貼,邀請它們在美國建廠,華府還為它們提供投資稅抵免優惠。 不過這看似优渥的政策,其實充滿“毒丸條款”,讓台積電以及三星電子等韓國電晶體企業敢怒不敢言,在美國的強權高壓下進退維谷。 美國的“晶片補貼陷阱”是如何設下的? 晶片企業又能否逃脫呢?

金玉其外,“毒丸”其中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韓國《韓民族日報》等媒體報導,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將規模2800億美元的《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簡稱《芯片法案》)簽署為法律,其中大約2000億美元將用於科學研究,527億美元將向晶片行業提供補貼,大約240億美元用於晶片企業投資稅抵免優惠, 剩下的約30億美元用於發展尖端科技和無線供應鏈的項目。 在上述527億美元的晶片行業補貼中,大約390億美元將被用於資助晶片製造設施的新建和擴建,132億美元將被用於技術研發和勞動力培訓。

3月21日,美國發佈擬議規則,旨在防止面向晶片行業的補貼被中國等“受關注國”利用。 一周之後,美國又發佈了在該國建設電晶體生產設施企業申請補貼時需要提交資訊的“詳細指南”。 這些規則和指南不僅冗長繁雜,而且包含諸多“毒丸條款”,包括在申請補貼時,企業不僅要提交整體投資融資方案等一般性經營資訊,還要提交電晶體“收益率”等敏感的覈心商業機密。 一些規定還相當無賴,比如對獲得1.5億美元以上補貼的企業,如果利潤超過預期,美國將收回部分補貼,最高不超過補貼總額的75%。 此外,美國希望借此提高本國勞動力貭素,並要求獲得補貼的企業為員工提供高水准的子女托育服務。 同時,華府還建議獲得補貼的企業使用美國的建築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根據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訊,美國在尖端邏輯晶片(5納米及以下)的製造能力為零,而該晶片67%的製造能力位於中國臺灣,31%位於韓國。 美國不僅想通過補貼方案在2030年前創建至少兩個先進制程晶片的製造業集羣,而且希望以此遏制中國大陸晶片行業以及經濟的發展。 相關補貼方案規定,獲得美國補貼的企業未來10年在中國大陸的先進電晶體產能擴大幅度不得超過5%,現有通用電晶體產能擴大幅度不得超過10%; 如果企業與中國等“受關注國”共同研究或共亯科技許可,須返還全部補貼金。

根據相關計畫,從3月31日起,想在美國建設尖端電晶體生產設施並獲得補貼的企業,可以向美國政府提交申請; 從6月26日起,想在美國建設其餘類型電晶體生產設施的企業可以提交申請。 經過提交投資意向書、事前申請書、相關資料、正式申請書評估等多個階段後,美國將選出補貼對象。 美國商務部表示,經過評估後選定的企業將獲得投資額5%至15%的直接補貼。 直接補貼加上貸款和貸款保證,支持金額最高可達總投資金的35%。

成本高、潜在損失大,申請企業很難從中獲利

在美國晶片補貼規則出臺後,包括台積電、三星電子等在內的多家全球晶片行業巨頭,對相關規定充滿擔憂甚至是憤怒。 歸根結底,這是因為美國出臺的晶片補貼規則可謂徹底的損人肥己,申請企業很難從中獲利。

首先,相較於晶片行業動輒數百億的投資來說,美國527億美元的補貼數額並不大。 韓國三星電子在美國得州一個工廠的預計投資額為173億美元,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額為400億美元。 據美國諮詢公司高德納估計,2021年全球晶片企業投入1460億美元用於建設新產能和開發新技術,其中台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占了近3/5。 2022年年初,台積電設定的資本支出預算在400億至440億美元之間。 美國政府想提高該國在電晶體市場的佔有率。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此前直言,華府想通過補貼幾百億美元實現這一目標是絕對不够的。 根據政府數據,美國的電晶體生產現在只占全球市場的12%,而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為37%。

其次,在美國建造以及運營晶片工廠的成本高於亞洲地區,高出的成本與美國政府提供的補貼兩相抵消後,相關企業是否能獲得真正的優惠需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100比78”,這是美國電晶體行業協會計算的、在美國和亞洲地區(中國臺灣和韓國)運營尖端電晶體工廠10年所需費用的對比數值。 也就是說,如果在美國需要100韓元,那麼在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則需要78韓元,而在中國大陸僅需63韓元。 這也意味著,在美國尖端電晶體工廠的運營成本比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高出25%左右。 張忠謀3月16日與《芯片戰爭》作者米勒對話時表示,此前他估計美國的電晶體生產成本比中國臺灣高50%,後來覺得這還是低估了,“可能還多出一倍!”

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脹還將進一步推高這些企業的成本,稀釋美國補貼提供的優惠。 路透社日前援引3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因為通脹的影響,三星電子在美國得州建造的晶片工廠原計畫投資大約170億美元,不過最終投資可能超過250億美元,比預期高出80億美元。 相較之下,三星這一工廠可以獲得的美國政府直接補貼在8.5億至25.5億美元之間,如果包括信貸等的支持,可能最多獲得59.5億美元的支持。 也就是說,除去美國政府的各類補貼和資助,單純因為通脹原因,三星電子在這一工廠的投資就會“損失”大約20億美元。 韓國《朝鮮日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因為通脹,可能出現在美國建廠越建損失越大的情况。

再次,即使晶片企業從它們在美國的投資中獲利,也將面臨與美國政府分享利潤以及洩露機密的問題。 “這個所謂的利潤分享條款實際上是在拿走他們(通過補貼)給予的東西,”韓國智庫工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負責電晶體領域的高級研究員金楊鵬(音)對《華爾街日報》說。 韓國一名晶片業界人士表示,現時還不清楚美國將如何計算申請補貼企業超過預期的利潤,“當業務蓬勃發展時,他們(美國)想拿走我們的一部分利潤;但當行業處於低谷時,他們不會歸還我們的錢”。 首爾梅裏茨證券分析師金善宇指出,考慮到晶片企業之間科技差距的重要性,洩露機密資訊對電晶體製造商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最後,美國規定獲得補貼的企業10年內不得在中國大陸“實質性擴大產能”,而這給三星電子等在華大量投資企業帶來的潜在損失難以計算。 在電晶體領域,韓國對華出口規模接近40%。 三星電子中國工廠的晶片產量占該公司晶片總產量的30%至40%。 三星電子從2021年開始累計投資33萬億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92韓元)在西安運營晶片工廠,其生產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占該公司總生產量的40%。 全球第二大存儲晶片製造商韓國SK海力士,在無錫的工廠負責生產該企業近一半的DRAM晶片。

它們不想被美國“電晶體黑洞”虹吸

“美國要求盟友做出犧牲,試圖成為‘電晶體黑洞’。”韓國《韓民族日報》評論稱,美國為了在與中國大陸的科技競爭中獲勝,一直將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捆綁在一起推進所謂的“半導體同盟”。 美國試圖重組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 在該體系中,設計由美國主導,生產由韓國和中國臺灣主導,零部件、資料由日本主導。 可以看出美國希望通過補貼將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吸引到美國國內,最終擴大美國電晶體生產能力。 不過,一直強調同盟的美國將韓國半導體產業整體推向進退兩難的困境,華府很有可能強迫韓國電晶體企業做出生死攸關的選擇和讓步。

在三星電子工作近30年的梁香子(音)日前在接受美國《財富》雜誌採訪時表示,她擔心韓國將成為美國的“科技殖民地”。 梁香子曾幫助三星電子在全球存儲晶片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還有韓國媒體擔心,該國會重蹈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覆轍。 韓國《先驅經濟》稱,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因為受到美國限制而開始衰落。 “在美國投資魅力實際上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真的有必要去美國嗎?應該重新討論構建美國生產基地的計畫。”韓國電晶體業界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質疑在美投資。

美國晶片補貼規則使韓國企業陷入需要對複雜的函數關係進行權衡的處境。 在這一背景下,韓國企業並未積極申請美國的晶片補貼。 SK海力士首席執行官樸正浩表示,美國的晶片補貼申請過程相當困難,該公司在美國建廠是做封裝的,這使得它無法進一步計算出美國政府要求提供的總產量資訊,所以未來將更審慎地考慮是否要向美國政府申請補貼。 《韓國時報》表示,三星電子對美國的晶片補貼規則持謹慎態度,稱現在决定是否申請補貼還為時過早。 三星電子發言人表示,該企業目前正在審查美國的補貼規則。

和韓國企業一樣,台積電也在猶豫。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3月31日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美國的一些晶片補貼規定是沒有辦法接受的,在科技輸出管制這件事上,不能讓臺灣地區廠商的營運受到負面影響,囙此還在跟美國政府就補貼規則進行討論。 臺灣前“立委”郭正亮則表示,台積電的美國晶片生產線才剛剛破土動工,已經被附上了一大堆條件,台積電沒有理由在美國建第二條生產線。

別無他法?

不過《韓民族日報》認為,雖然美國的補貼規則非常苛刻,但韓國企業很難拒絕申請補貼或者中斷在美國的投資。 文章稱,韓國企業在美投資超越了單純新增生產設施的層面,還被包含在以美國為中心的電晶體供應鏈的戰畧中。 韓國企業現時只能仔細分析美國提出的各種條件的影響,並寄希望於尹錫悅政府的協商能力。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亞戰畧研究院首席專家笪志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企業其實面臨“無奈的選擇”。 雖然美國看似給韓國企業自由,讓它們選擇是否申請補貼,但由於晶片產業的操作軟件、覈心原材料等多數掌握在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手裡,如果韓企不申請補貼,美國就會聯合其他盟友對韓企加以限制,届時它們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還有分析人士表示,現時韓國企業對是否申請美國晶片補貼的烦乱,既有經營、科技層面的因素,也有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和產業圍堵打壓等方面因素,其中非經濟因素占比更大。 韓國企業能够在科技和商業問題上謀劃出路,但碰到地緣政治,它們的應對能力就極大降低了。

一名韓國電晶體業界人士稱,對於該國企業來說,除了根據美國的條件考慮投資時間和規模等之外,別無他法。 如果韓國企業最終被迫接受美國的條件,會出現什麼後果? 笪志剛認為,韓國整體晶片產業競爭力將會逐漸弱化。 從微觀層面來看,韓國企業包括技術研發過程等在內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美國嚴密控制。 從中觀層面來講,隨著韓企在美產業鏈和投資的擴大,韓企將不得不將研發集中到美國,同時收縮在一些美國不喜歡國家的產業規模,韓國晶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雖然不會說在一夜之間崩塌,但會逐漸走向衰落。

笪志剛表示,韓企在華的晶片產業佈局還可能受到衝擊,這種衝擊體現在投資規模、貿易規模和科技合作的高級化方面,“高端晶片研發很有可能被抽走,就像台積電被搬走抽空一樣,留下的可能都是相對傳統或常規晶片”。 此外,韓企申請美國補貼也會對中韓關係造成破壞。 中韓建交以來,雖然關係發展存在波折,但總體呈現正向態勢,如果韓企的决定不利於中國,中韓合作水准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