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 one one

Posts Tagged ‘ 余承東

斷供550天,華為“斷臂”,榮耀不再!

美國總統大選以拜登意外勝選告一段落,對於過去兩年備受美國打壓的華為而言,儘管下一步是否面臨改變尚待觀察,但這或許已於事無補。

11月17日早間,華為公司對財視傳媒確認了將整體出售榮耀業務的消息。

11月17日,多家企業還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華為方面對此作出回應,稱為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

聲明中指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聲明稱,所有權的變化不會影響榮耀發展的方向,榮耀高層及團隊將保持穩定。投資新榮耀的經銷商和代理商也承諾:未來只享有財務上的投資回報,在業務側將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場化原則,與其他經銷商、代理商享受同等機會。

2018年就有榮耀手機要脫離華為的傳聞,但當時被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和榮耀總裁趙明闢謠。

2019年5月,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環節的突變都可能帶來“蝴蝶效應”。

華為在這場製裁下失去了來自高通、英偉達、賽靈思等70家公司的元器件和技術供應,再之前,華為被美國禁止安裝谷歌生態,最直接的影響是華為海外移動設備的銷量驟減。天風國際知名分析師郭明錤之前就曾表示,無論華為能否在9月15日後取得手機零部件,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與市場份額都將受到負面影響,“最好情境為華為市佔份額降低,最壞情境為華為退出手機市場。”

10月7日,郭明錤在《華為面對美國禁令對策之預測與潛在影響分析》中稱,華為應對美國製裁,很有可能會出售榮耀手機業務。 10月8日,《深網》引用一位接近榮耀總裁趙明的人士的話稱,9月中旬,趙明曾在內部否認榮耀將被出售。

距離2019年5月15日“實體清單”事件已過去了550天,550天后,該來了的終於來了。

此前據“極客公園”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自己最早在 9 月底聽到榮耀出售的消息。而實際上,早在 10 月初華為出售榮耀的方案基本上就已經敲定。只不過因美國政府處於換屆的不穩定時期,公佈節點時機不宜。如今拜登獲勝,華為找到了最好的時機將榮耀出售公之於眾,也將榮耀被列到實體清單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11月10日,有多家媒體報導稱,交易完成後,榮耀管理層和7000多名員工將大部分保留,而由於榮耀的研發、供應鏈高度依賴華為,華為將派駐部分管理層。還有消息稱,出售之後,榮耀計劃以較高估值尋求在3年內上市。

華為5G晶片玩完了 陸媒爆下一步保命動作

面對晶片遭斷貨,華為採取拉高庫存和外購晶片雙管齊下。(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面對晶片遭斷貨,華為採取拉高庫存和外購晶片雙管齊下。(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美國出口禁令升級下,華為日前證實,台積電9月15日之後將不再供貨晶片,且今年麒麟5G高階晶片可能絕版。面對晶片遭斷貨,華為下一步如何因應?陸媒報導,其實華為早已未雨綢繆,採取拉高庫存和外購晶片雙管齊下,緩解華為產品的缺貨壓力。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上周五坦言,由於美國祭出第二輪制裁,高階智慧手機處理器「麒麟9000」即將終止生產,台積電將於9月15日「斷供」5G晶片。

第一財經報導,儘管華為面對斷貨晶片早已預料,但如何應對未來挑戰,並在先進製程保持競爭力都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其實華為早在兩年前就超前布署搶先備貨,2018年底原材料餘額較年初增加86.52%,增幅改寫近9年的新高,而原材料占存貨比例36.72%,創下10年新高;2019年年底,華為整體存貨年增75%,原材料則較2018年增加65%,占所有存貨比重35%,,總價值達到585億人民幣。

華為除了極積囤貨晶片外,今年上半年也擴大晶片採購力道,尤其近期向聯發科訂購1.2億顆晶片,今年發表的手機中有6款均採用聯發科晶片,但對於5G旗艦手機晶片上的進展,雙方都三緘其口。

從長期來看,備貨和外購晶片雙管齊下,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華為產品的缺貨壓力。下半年旗艦手機的晶片主流將是5奈米,在麒麟9000之後,華為已經無法與台積電合作5奈米晶片,外部採購晶片目前以7奈米以上為主。

「華為只是做了晶片設計,沒搞晶片製造,是我們非常大的損失。」余承東強調,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夠大的決心和不夠大的投入。解決製造能力的問題需要實現基礎技術能力的創新和突破,僅依靠華為不夠,還需要全產業共同努力。

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目前華為也在摸索自建或者合作IDM工廠的可能性,,但有時候針尖對麥芒不一定是最佳競爭策略,在新賽道長出核心競爭力是更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