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 one one

Posts Tagged ‘ 刘强东

範氏途說:京東的虧損和互聯網燒錢

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是同级的人大校友,即使这几年见过他本人的同学不多,也挡不住他经常成为同学圈的热点话题。昨天就看到某同学朋友圈转发京东财报巨亏90多亿的媒体评论,文章质疑京东不知道是在挖金矿还是在掘坟墓,该同学感慨说“站得高不一定望的远,但确实可以摔得狠”。看来,刘强东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进中国前十的富豪,作为一家持续巨亏企业的老板,还经常被不少人视为一个“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东多年持续亏损的财报,就认为刘强东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计是缺乏企业财务和金融的相关知识,也缺乏对互联网企业烧钱逻辑的认知。京东是经过多轮巨额融资后到美国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资人和股市上购买京东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于计算的金融师,他们之所以敢于跟着越做亏损越大的京东商城玩,并给出3、4百亿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东总有赚大钱的那一天。

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虽然京东商城貌似近几年来,每年的财务报表上都在亏,并且是从几亿到近百亿的巨亏,但是,东哥和他的京东商城,这几年拳打脚踢融到了大把的现金,有钱心不慌,有现金流,公司就能持续下去;其次,京东的交易额和营收,一年已是4、5千亿的交易额盘子,近2千亿的营收规模,而且这个数字还一直在高速增长,几亿、几十亿亏损看似天量,相比这种营收数字,也就是一、两个百分点的事而已,要知道,对于京东这种不断增长的营收规模,一旦扭亏为盈,赚一、两个百分点,也是天量的盈利。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遥远,对于刘强东和京东来说,这几乎是可以控制的节奏。所以,一看到京东“巨”亏,就认为刘强东日子不好过,反倒是有点同情心泛滥、杞人忧天了。估计东哥和奶茶妹妹,每天开心着呢。

实际上,“烧钱”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常见现象。记得十几年前我还在媒体做记者的时候,媒体人谈论最多的是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和互联网公司的冬天,整天担忧新浪、搜狐们何时能够盈利。那时新浪每个季度的亏损是3000万元美金左右,也是巨亏啊,而后新浪上市融资了4亿美元,即便不发展,也能亏3、4年。后来,2002年底,新浪就宣布盈利了。类似的还有优酷,几年前优酷上市甚至至今都是亏损,不过他们手握大把现金,不加快投入发展,怎么能跑在对手前面率先占领市场呢?

企业如果能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清楚,现金流足够支持,通过“烧钱”用钱换争夺市场的时间,不仅没错,而且是必须的。不然,发展就可能被对手们抢先,甚至错过时间的窗口。因为从市场格局来说,互联网跟传统做饭馆生意不同,饭馆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价格优势,什么时候开饭馆都不会晚;但互联网的某一市场,因为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一旦相对成熟,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领先者的优势巨大,该花钱的时候舍不得花钱或是没钱花,错过时机,再进入的代价可能会难以想象。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现在非常赚钱,但在百度、腾讯之后,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类似产品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烧钱,都是对的,至少得对市场和竞争格局有相对准确的预判分析,对能够掌握的现金或持续获得融资的形势,有相对准确的计算。如果中了太多创业神话的毒,认为创个业就能有人给投资,花起钱来“傻大笨粗”,太容易成为“先烈”了。我觉得,对众多创业者来说,能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概率,应该是小于百万分之一

阿里苏宁携手能否实现“三流合一”

阿里和苏宁结合,可以说是互补短板抱团取暖
阿里和苏宁结合,可以说是互补短板抱团取暖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翁一

这两天,阿里苏宁联姻的新闻,很快淹没了社交圈刘强东和章泽天结婚的八卦。阿里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全面提升效率,为中国及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商业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即从传统的电脑互联向移动互联发展的过程中,阿里面临着淘宝卖家出逃的严峻现实。由于阿里的主要收入是在其封闭的闭环里卖流量,财报显示阿里的竞价直通车在其收入占比中高达80%。也就是说,卖家要在淘宝上卖货,必须交过路费,且费用越来越高,卖家不堪重负。而随着微信、APP的营运而生,通过微商分销及其他跨平台销售,卖家已没有必要交这个过路费,纷纷出逃。

电子商务业内最关键的说法,三流合一,既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电子商务利用网络科技将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方式进行了整合,从有关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转移到商品和服务的配送,电子商务实现了“三流合一”。

三流之中,阿里只掌握了信息流,而不掌握资金流(由商品构成)和物流。所以在阿里内部叫天网。之前阿里一直致力于做地网——菜鸟,试图从物理层面把中国大部分的商品和物流控制起来,实现三流合一。只有实现三流合一,才不必依赖于信息流赚钱。这种商业模式才会比较强大。中国目前唯一能做到“三流合一”只有京东一家,尽管它的体量只有阿里的十分之一,电商市场份额也只占5%,其估值却高达到五百亿美金。

同样的理论也适用于顺丰,作为一家年收入200亿的快递公司,只有物流,没有信息流和商品流。面对一年搬了万亿的货却只赚了苦力的钱的残酷现实,王卫提出走一条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快递公司的新模式,也是要实现三流合一,无非是和阿里相反,要做大信息流和商品流。但是,非常难,因为顺丰只有包裹外面的数据,目前,其便利店进展缓慢。

实现“三流合一”,是阿里携手苏宁的根本原因。因为苏宁能够帮助阿里实现三流合一。苏宁的仓储面积达450万平方米。而京东去年的仓储面积只有15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最多只能扩张到200万平方米,不到苏宁的一半。也就是说,苏宁目前有的就是菜鸟一直想做的。可惜,菜鸟想通过仓储屯地进而控制物流和商品流,去炒地皮,还没能做好。

那么,苏宁缺的又是什么呢?苏宁是做数码3C、大家电起家的。由于做的是标品,消费者购买家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重复去苏宁平台购物,交互频次太低。这也是京东在创业之初犯过的毛病。京东为了让消费者反复上它的平台,就引入了快消品——母婴和商超,尽管做得不好,比不过淘宝,但是交互频次上去了。京东的这种高低搭配,掌握了消费者网购的心理,使消费者有了常去其平台购物的理由。苏宁的困境就是京东之前的困境,尽管体量大,但交互频次低,其资产自然不受资本市场认可。苏宁想要继续生存下去,京东走过的路,它必须也走一遍。

一般而言,快消品都是由第三方卖家做。一旦上手快消品,就能够做金融,进行货物贷款和货物担保了。苏宁的原有模式没有理由自己为自己做金融。而天猫有这块,两家结合,可以使苏宁死的仓库变成中转仓库,实现大量的货物流动,以每1万平方米的货值流动接近3亿计,450万方的仓储面积,就意味着千亿货值的流动。由此,便由商品流实现了资金流,阿里用其金融提供担保和贷款,赚更多的金融价值。这就是三流合一的价值。苏宁做不到的,恰恰是天猫的强项。但是,天猫需要一个载体,由于菜鸟发展较弱,短时内建立仓库和配送队伍太难,与苏宁合作是实现这方面转化的捷径。移动互联网发展打破了阿里流量闭环的边界,靠信息流赚钱快到天花板了,所以,阿里要在商品流和物流上下功夫赚金融的钱,改变现状。

 

阿里和苏宁结合,可以说是两者互补短板抱团取暖。特别是对阿里而言,目前已进入后阿里时代,传统的网购世界的独角兽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随着移动互联的深度发展,逼着阿里深度卷入O2O。通道、流量入口、消费者交互频次都是其高度关注的,要实现“三流合一”的,卖家和物流是重中之重。而“三流合一”的最终目标,就是控制中国的产业。

再过五到十年,回过头来再看今日阿里苏宁联姻,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清互联网发展趋势,到时方能判定马云张近东的决策是否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