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 one one

Posts Tagged ‘ Teresa Barger

深度解構:中美貿易衝突,已屆爆發「全面貿易戰」中國「笑到最後」?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五(6月15日)出爾反爾、不顧一切地宣布,向中國徵收總值500億美元進口貨品的25%關稅,惹來中方報復。按照時間表,特朗普或會在6月30日進一步宣布有關限制中國科技及知識產權的措施。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已屆爆發「全面貿易戰」邊緣,問題是:美國真的必贏?或許是中國「笑到最後」!

外國傳媒報道,新興市場專家、著名基金Cartica Management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Teresa Barger撰文指出,特朗普這樣做,目的是要扭轉2001至2010年間,中國「偷走」了美國的職位及知識產權,但由於為時已晚,他需要找出其他事情作「補償」。事實上,連特朗普也明言:「對中國的貿易戰早就打輸了,因為之前的總統無能。」

目前他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由3,700億美元大降至2,000億美元左右。若要做到這點,他明顯地只有兩個途徑:1、中國多些購買美國的產品及服務;2、美國減少購買中國的產品及服務。可惜的是,無論是哪個途徑,都只會令美國經濟及人民受到傷害,在美國企業已用盡營運產能及接近沒有失業的情況下,是很難增加對中國的出口。

在進一步闡述特朗普政策的失誤前,大家必須先了解這3,700億美元貿易赤字是沒有計入「產品附加值」,即當中有不少產品是中國「代工」,然後再出口。倘若扣除「產品附加值」,美國單單對中國的實際貿赤僅是3,700億美元之中的一半左右;再者,若加上一些「看不到」的美國貿易盈餘,加上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獲取的金錢,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赤佔美國GDP收縮的比例是從2%降至0.8%。換句話說,特朗普的「中國貿赤論」拖累美國經濟有誇大之嫌。

舉例來說,蘋果公司(Apple Inc.)的iPhone是由中國組裝及出口,在中國出口所顯示的全部價值為500美元,但當中真正屬於中國的「附加值」只有15至30美元,大部分iPhone價值是歸於南韓的三星(150美元)及蘋果公司本身,因為品牌及大部分零件本身就屬於蘋果公司及三星。故此,若單看美國對華貿易赤字根本就是有「水份」,猶如52張牌當中,僅25張屬於中國。

單以iPhone例子就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的政策根本是錯!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產品關稅,美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將是最終要為此愚昧舉動「埋單」的人,因為中國僅佔所謂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一小部分。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解決對中國的貿赤問題,就應該向中國出產、佔附加值比例最高的產品「埋手」,例如紡織品,當中75%是屬於「中國製造」。

故此,單憑這點,大家就應該知道特朗普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打擊中國「偷取」美國的知識產權!這主要來自3項活動:企業間諜活動、網絡竊取、以技術換取進入中國市場。

長期以來,中國要求任何希望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首先要與一家中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外資企業的埋怨是他們為了打開中國大門,就可能會被竊取商業秘密,然後利用該知識產權建立及發展「國產行業」,從汽車、手機,到醫藥等。

根據美國政府估計,這些「竊取」行為由1990年代開始,令美國每年經濟損失介乎2,250億至6,000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充分運用了「13億人」的龐大市場優勢。

事情發展至今,美國可謂為時已晚了!目前的事實是,中國很多行業都不再需要「合資公司」,不少企業已能夠與美國企業「打對台」。舉例來說,今年4月,中國同意外國汽車企業「直接」進入中國,就證明了中國政府有信心國產汽車企業已具備國際質素,不需要特別限制外資。

至於中國,與美國打貿易戰未必輸蝕!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出口貨品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僅4,000億至5,000億美元是輸往美國(要注意,若計及「附加值」,大約只有2/3是「中國製造」)。美國固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仍有很多具有價值的海外市場可以做貿易,包括財富正在增長的東南亞及印度。與此同時,中國亦可以在南美洲及非洲開拓重要戰線,透過公私合營企業重點支持基建項目,當地很多潛在消費者已對中國品牌很熟悉,只要道路一通,貿易金額自然會來。

事實上,「中國製造2025」已為中國的發展勾畫藍本,目標是成為領先世界的科技國家,包括人工智能、無人駕駛、電動車、綠色科技、生物科技等。該計劃的早期結果已顯現,中國是確實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導者。

其實,許多特朗普目前明確要求的事,中國已在做,只是速度稍慢,例如美國希望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和服務,中國的確正在這樣做。特朗普想徵收高額關稅,以防止中國用更便宜的技術產品淹沒美國市場,例如智能手機、電腦,以及相關配件,因這些產品是中國對美國的最大出口產品。事實上,中國也同意希望出口更多「中國自身製造」的高附加值商品,特別是創新商品,其興趣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只是不能「自給自足」。為此,中國政府正試圖解決如何在未來20多年成為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並擁有「自給自足」的技術。

相反,美國並沒有為未來20或30年內保持經濟活力採取任何行動,根本沒有構建創新經濟體系的意向,令特朗普今次行動似是為11月中期選舉「做勢」!他只是側重於擺政治姿態及在平衡中取得「勝利」;中國則側重於經濟現實和長期發展戰略。

最後誰能「笑到最後」?未必是美國。